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技协”) 是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民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立发展、自负盈亏的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它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村技术能手和专业科技人员为骨干组成的社会公益性科普团体,具有技术经济和民间社团双重属性。为了更好地做好农村科普工作,特对几个基层农技协做了深入的了解,现在就农技协发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进一步推进农技协发展进程的意见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农技协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目前农技协的基本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是技术交流型,主要是会员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切磋技艺,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致富的目的。绝大多数协会有此功能。二是技术经济服务型,主要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技术服务,为会员提供生产资料等。三是技术兼经济和经营实体型,主要帮助会员进行产品的统一加工和营销。四是科技开发型,即根据生产需要,开展研究、试验、示范、推广。五是股份实体型,主要以会员入股的形式合作兴办股份制技术经济实体。这五种类型的农技协,反映了农民的需求和协会自身的实际,是农民因地制宜,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结果。实践证明,基层农技协切实做到了一个协会带动一方农民,兴起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起到了带领周边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龙头作用。
二、农技协在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基层农技协活跃在生产第一线,上联党委政府,下联千家万户,外联商品市场,内联会员个人,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是提供农产品产销服务。包括新品种供给、质量标准、产品包装、品牌等,例如石家庄矿区的盘溪寨种植技术协会为了把农产品做大做强,他们在协会的基础上创办了盘溪寨生态园区,从技术信息服务、资金扶助、产品研发、销售等方面竭力为会员提供服务。先后组织参观学习,邀请专家来生态园区指导授课,定期对种植人员进行技术辅导,统一质量、统一标准。
二是发展规模经营,小协会带动大产业。基层农技协将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发展规模经营,走产业化道路,逐步解决了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所面临的交易费用高、市场风险大、产品销售难、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担负起了农民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办不起、不划算的事情。
三是搭建服务平台,社会化服务活动初显成效。如石家庄矿区荆蒲兰中药材种植技术协会积极参加科技成果展示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向群众提供科技服务;积极与区科协连线共同邀请省市专家到实地察看当前协会的生产、发展情况,并请他们指导授课,为种植户、农民群众带去了科学的理念。
三、农技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技协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矛盾,亟待认真研究解决。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运行机制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弱。表现在组织形式上:大部分农技协都处于初级阶段(即技术交流型及技术服务型),“小、散、弱”现象十分突出,质量提高较慢。有部分农技协由于科技含量低,信息渠道狭小,融资渠道单一,尚处于一无资金,二无场所,三无专人,四无经济实体的状况,综合实力普遍较弱,市场竞争能力差,其作用难以显现。只有少数协会可同时提供生产资料和销售渠道等(即技术经济实体型)。运行机制上:组织化程度差,协会与会员之间没有经济利益捆绑,即使有实体牵头的协会,组织仍较松散,凝聚力不强,抗御风险能力弱,部分会员民主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还不强,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偏低,会员之间联系较松散。在开展活动上:由于协会没有资金来源,时常处于力不从心,组织无力,从而缺乏号召力、战斗力。还有部分农技协体制不明,产权不清,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相当一部分农技协没有注册登记,地位不合法,也无法获得政府惠农政策的支持。
二是经营理念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技协产业化经营程度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处于初级阶段,结构单一,没有进行深加工,附加值较低,市场发展空间小,竞争力较弱,服务大都还处于无偿服务,很难从服务中发展。另一方面,市场意识弱,传统的“小富即安”的意识顽固,不想博击市场,做大事业,大市场观念淡薄,农技协缺乏市场竞争力,有的步履艰难。
三是利益协调机制不规范,不成熟。协会与农户,农户与基地或龙头企业的关系大多停留在单纯的买卖关系上,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不能分享经营的成果。在守约履约上,合同双方受各自利益驱动,常常是市场价格高时,农民不愿意将产品交给企业,甚至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当市场价格低时,企业又以种种理由不按保护价收购农民出售的产品,甚至压级压价。
四是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资金缺乏是制约农技协运行的瓶颈,发展新产业和扩大规模等许多业务无法有效开展。到目前为止,金融机构还不能向农技协提供贷款,大多数农技协未建立强有力经济实体,无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改进措施及意见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层农技协要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技协工作的认识。各级领导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农技协在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农技协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将农技协的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出有利于农技协建设与发展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技协自主自愿、因地制宜、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是拓宽推进农技协发展的融资渠道,推动农技协不断发展壮大。农技协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专业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存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加会员收入为出发点,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非营利性组织。农技协是以服务为目的,至今没有一个规范的管理办法,从而出现无法贷款、许多好的项目没有资金注入,登记、年检与其他行业(营利性)协会混淆,准入门槛过高的情况。建议政府建立农技协在信贷、税收、财政项目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准入机制。在培训经费等方面,拓宽推进农技协发展的融资渠道,采用增加科协、农技协科普专项经费等方式解决诸如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表彰在农业农村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优秀农技协、农村科普带头人等相关问题。
三是加强农技协的自身建设,实现民主办会,规范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技协自办或联办经济实体,建立利益联接机制,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对会员的凝聚力、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使农技协的发展不断趋于完善。
四是加强农技协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力度。一是要加快区农技协的建设,坚持“发挥优势、发展特色、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工作思路,在顺应农村发展趋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要加大农技协队伍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大对会长、理事长的培训力度,增强基层组织的发展活力,提高农技协队伍构建和谐社会的综合能力,为做好农技协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用信息化提升农技协发展速度,通过建设农技协信息网,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把信息、技术、市场、资金、农户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技协信息技术的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
五是继续开展不同层次的农技协项目培育和申报工作。科协继续认真组织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和“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加强与各级科协联络沟通,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技协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力争农技协总体迈上新台阶。 (矿区科协 董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