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香蕊近照
陈香蕊是无极县郝庄乡牛辛庄村的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太太,现年63岁,黝黑的脸庞,几道浅显的皱纹刻在额头,微卷的头发有些花白;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象一股微风掠过;说起话来干净利落,不时冒出几句时尚的词语;一提到她的蘑菇,就像黄河之水,滔滔不绝,说起来没完没了。正因为她的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和快人快语的性格,成就了她的“蘑菇梦”。
求师学技 身先士卒
面对无极农业大县而经济弱县的实际,小麦、玉米这样的传统种植虽然产量逐年提高,但经济效益始终没有“质”的变化。而近几年来,眼看邻近县乡的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的不断发展,给农民经济收益带来了可观的变化。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从黄土地上“掘金”呢!2007年夏天,年近六旬的陈香蕊开始了自己的“蘑菇梦”。
要想种蘑菇,技术是基础。陈香蕊买来了几本关于蘑菇种植方面的书刊,在通读的基础上找重点,找关键。有的乡亲们说,你只看书不行呀,得亲自种。当然,她自己也心里清楚,光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的。在看书的同时,先后到藁城、宁晋、唐县等实地考察学习,到省、市农科院拜师求教。特别是第一次到市农科院时,人生地不熟的,寻问了不下10次,才找到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当时激动的不知说啥好,也把对方感动的给她讲解了整整一天。陈香蕊回家时,到了邻村公路车站已经没有班车可乘了,她步行10里路才回到了家。秋天到了,也正是建棚育菌种的时间。她动员全家人,有的挖土搭架,有的购物育种,很快就把两栋大棚建得有模有样了。

陈香蕊指导菇农生产
寻求合作 互利共赢
经过一年的摸索实践,取得的较好的经济效益,两个大棚的蘑菇收入除去成本,净赚了1.8万元,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当然,陈香蕊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多少次,陈香蕊守着刚出菇的食用菌,就在大棚里度过寒冷的冬夜,其艰辛可想而知了。第二年秋,她发挥当村妇联主任时的劲头,动员30户和自己一起又建了98个大棚。冬天本来是农闲季节,可他们却干的热火朝天。陈香蕊无偿提供技术,帮助大家制种,带着大家一起干。当近百个大棚出菇那天,买来了鞭炮,为自己的努力和成功,也为乡亲们的增收致富鸣炮庆祝。这时的“陈老太”笑的是那么甜,笑的是那么美。
陈香蕊并没有为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她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2009年春天,在她的倡导下,经过大家商议,成立了绿农宝康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陈香蕊被推选为理事长。合作社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原则,制定了合作社章程,明确了产、权、利,建立了一个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组织,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筹建协会 突破重围
一人富不算富,带领众乡亲共同发家致富才是陈香蕊的最终目标。合作社及社员尝到了种蘑菇的甜头,但如何把合作社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乡亲们通过种植食用菌发家致富呢? 2010年春天,她动员原来社员和其他众乡亲再出资入社,共同投资建设。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很快一个占地近百亩的工厂化食用菌种植基地落成了。
种植食用菌的农户越来越多,基地也有了。如何调动更多的农户种植食用菌致富,其他没入会的种植户如何管理摆在她的议事日程。2010年10月,陈香蕊牵头成立了郝庄乡食用菌协会,并被推选为协会理事长。就这样,一个“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走向成熟。协会成立以来,常年聘请河北农大、省、市食用菌研究所院6名专家为技术顾问,还聘请了本县2名高级农艺师驻社办公,负责日常科技培训,现场指导,手把手传艺,对种植户进行零距离的培训指导;探索智能温室大棚栽培技术和产期调控延后生产方式。每到秋冬等关键季节,协会还专门组织种植户举办1-2次集中培训,通过印发知识手册、明白纸等,为广大会员提供了更多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
协会固定资产达到1118万元,会员56名,带动农户260户,常年安排劳动力320名,建成百亩食用菌示范园,园内高标准日光温室62座,年产平菇、杏鲍菇等各类食用菌200万斤。2012年,通过了河北省无公害产地认证,其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3年,“燕凯宝康”牌食用菌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畅销京、津、石等12个大中城市及周边县市区,成为了河北省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食用菌栽培基地之一。2013年,陈香蕊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农村科普带头人,还曾被授予石家庄市劳动模范称号。
小小蘑菇托起致富梦。陈香蕊虽然已过六旬,但她精神气依然十足,还是整天穿梭于各个食用菌大棚之间,带领着众乡亲向全面小康之路迈进。(普及部赵翠春 无极县科协刘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