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县绿丰源农业开发科普示范基地于2004年3月成立,总占地4500亩。基地总部设在上闫庄乡政府院内,下辖王家坡果品示范园区(占地2000亩)、庙岭沟柴鸡示范园区(占地2000亩)、蒋家峪蜂制品示范园区(占地500亩)三个示范园区;基地现有专职管理人员10人,专、兼职中高级技术人员35人,具有专门的办公室、培训室、资料室、图书室等,配备有电脑、投影仪、数码相机等先进办公设施,固定资产达800万元,科普活动面积438平方米,主要功能以科普教育培训为主,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上闫庄乡为中心,现有会员1896户,基地注册“庙岭沟”牌商标,会员年人均纯收入达近6000元,辐射带动行唐县的九口子、口头、城寨三个山区乡镇及周边灵寿、阜平、曲阳等县的山区乡镇,12000多户农民受益,在促进科普宣传、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作用。基地2008年被评市科协为星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被省科协命名为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2008年-2010年)。
一、在上级科协的领导支持下,健全组织,广泛宣传,积极做好科普工作
基地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科技兴农、科普惠农”的原则,在上级科协和当地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做好科普工作,为一方科技力量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切实做好基地的科普工作,基地建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名誉组长聘请县政府副县长、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春立担任,组长由上闫庄乡乡长仝香忠担任,科协、林业局、农业局、科技局、畜牧局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上闫庄乡经委主任李银祥担任,成员由河北农大、石家庄市林业局林果站、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县科协、林业局、农业局、科技局、畜牧局、上闫庄乡政府抽调专兼职技术人员组成。基地的科普工作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为核心,加强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宣传和普及,把科普工作扎根于农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地成立以来,每年在全国科技周、科普日参与组织大型科普活动6次,积极配合县科协开展科普之春(夏、秋、冬)、科普大集、科技下乡等科普宣传活动17次,为行唐县和周边县市山区的科普活动开展作出应尽的努力。
几年来,基地共制做各类科普展示牌120块,涉及枣标准化无公害管理技术、柴鸡养殖技术、科技信息、健康生活、节能环保等内容;编写果农生产管理技术和养殖管理技术标语500余条;重点村设置了科普宣传栏,总展示面积800平方米,由一名村干部担任科普宣传栏管理员,每季更换1次内容,为村民提供日常科技指导;组织各种适用性技术培训40次,聘请各级专家60余人次进行现场指导培训,累计发放培训材料近20000册,培训群众20000人次;科普资金累计投入达40万元。
二、培养骨干,建立机构,围绕提高农民收入做文章
基地注重基层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定期组织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石家庄市林业局林果站、石家庄果树研究所专家讲座、兴办农民田间学校,联合乡成人教育学校、农村远程教育和创建科普学校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根据培训人员素质层次的不同,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类别,培训对象为果农、养殖户及农村青少年。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基地成立以来,共培养林果管理技术骨干82人,养殖技术骨干105人,复合型技术骨干68人,大大加强了基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山区经济及科普工作的需要,基地成立了科技互助组、林果技术服务队、养殖技术服务队、林果农产品加工销售中心,设立了虫情测报站、三农服务中心,切实提高群众致富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引进与创新相结合,成绩初见成效
多年来,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上,基地一直遵循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有选择的引进,在推广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造,研究出适合本地特点的新品种、新技术。2006年基地自主推广了甲壳素红枣新技术,现已推广3000亩。甲壳素红枣2007年在“2007爱国华商新春团拜会”上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国宴用枣,同年被国家第三届林业博览会组委会评为 “北京2008奥运会推荐果品”。基地承担了县级以上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三项:枣系列标准规范技术中试与示范项目(4000亩),树体改造、酸枣接大枣项目(1000亩),柴鸡新品种技术推广项目(现存栏10万只);主要示范推广品种包括大枣(梨枣、冬枣、甲壳素红枣)、柴鸡(芦花鸡)、蜜蜂(松丹1号、长松、东意、松丹2);自主开发出庙岭沟优良杂交柴鸡等新品种和推广了蜂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蜂胶提炼技术、花粉收集技术、大枣深加工技术、柴鸡中草药疾病防治、无公害鸡舍防菌等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