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中国科协和财政部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我市辛集市北瓦农村科普学校、无极县七汲镇无公害蔬菜协会、正定县科技馆秦瑞强同志分别先后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命名表彰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我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起到了典型示范的作用。
一、加强领导,确保“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顺利实施。
为推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我市的实施,依照面向农村,立足科普,注重公益,差额推荐,择优支持,奖补结合,追踪问效的工作方针,通过搭建平台,抓基地辐射,抓培训提高,抓实验增效,抓信息共享,抓龙头带动,抓市场运行的工作思路,增强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在农村科普的服务示范能力。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组织。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市科协、市财政局及时转发“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通知精神,成立有关组织,部署有关工作。各县(市)区科协,通过积极发动,认真组织,加强对申报、推荐工作的领导,确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确保申报、推荐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客观公正,加强监督。为确保申报、推荐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对申报、推荐对象进行了认真筛选,建立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机制、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市科协采取实地查看、座谈、查阅有关资料、对照申报条件、标准进行认真审查,对申报、推荐过程中发现谎报业绩、编造事迹、弄虚作假的取消申报资格,同时取消下年度申报资格。三是注重实效,动态管理。市科协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实行不定期督导检查,对不能继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或有损害农民利益行为的,将取消其荣誉称号。同时各级科协帮助指导受表彰单位和个人制定开展科普活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相应职责,加大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力度,使其在农村科普工作中发挥其作用。四是奖补结合,追踪问效。为把“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抓实抓好,市科协从科普经费中拿出10多万元表彰奖励5个星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5个星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5个科普工作带头人,通过以奖代补和奖补结合的方式对受表彰单位和个进行补助和奖励,为植根于基层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抓好科普设施建设,增强科普传播能力,
为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拓展科普宣传阵地,改善科普宣传环境,我市2005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科普画廊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建设科普画廊工程的实施方案》,市科协已投资100多万元,利用奖补结合的方式,先后建成高标准百米科普画廊20座,拓展了科普宣传阵地。受表彰协会、基地和个人利用专项资金和自筹经费,安装了科普宣传栏,制作活动展板,增添购置了各种现代化的科普教学设备、科普图书,使协会、基地设施集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普活动、科普资源集散等诸多功于一身,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举办科普培训、科普讲座、科普展览和承办科协一系列科普活动,增强科普示范能力,极大促进了农村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依托协会、基地优势,加大科普工作力度
(一)开展科普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受表彰的协会、基地和个人充分利用专项资金的优势,拓展引智渠道,加大同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在引进“层次”上下功夫,邀请更多省、市知名专家授课、指导。辛集市科协多次聘请台湾专家周博士、河北农大侯宝林教授、省农科院戴素英研究员、献县冬枣专家等分别就果树管理、病虫害防治、蔬菜种植技术等内容开办讲座、实地指导生产。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72期,培训农民12600余人次。在协会、基地的示范带动下,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脱颖而出,他们不仅把课堂上学到的科技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还常年为身边农民传授科学生产方法,传播致富信息,成为农村基层科普工作的优秀代表、农民群众身边的专家,他们的现身说法无形中提高了科技知识的传播效率,也使得协会、基地和科普先进个人的影响力得到提升,成为当地群众学习知识、切磋技术的重要途径,方圆几十里农民培训的大课堂。辛集市科协利用短信平台和专家热线,以协会、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市)、乡(镇)、村,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普惠农网络,农民高兴的说:“坐在家里用手机也可以直接接收科普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到了协会、基地和科普带头人的课堂就能向老师请教不懂的问题,现在种地再不用发愁技术难题了!”
(二)发挥基地品牌优势,参与大型科普活动
市科协积极协调为协会、基地开展科普惠农工作创造条件,组织市直有关涉农专家针对协会、基地的需求开展培训,集成各方资源,形成服务链。协会、基地充分利用不断扩大的品牌优势,积极参加科协组织的“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科普之冬”、“科普大集”、“科技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辛集市科协每年组织承办 “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科普庙会” 、“科普大集”、“科普信息发放”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促进了新思想、新方法在周围农民中的传播,推动了农民向科学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信任与好评。
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走良性循环之路
(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财政局、科协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协会、基地利用专项资金通过技术推广、示范等方式,先后引进优质桃、苹果、冬枣、小麦、蔬菜等新品种10个,推广无公害种植、平衡施肥等新技术14项,且效益明显,辛集市仅优质冬枣一项,就使周围6个乡(镇)56个村的农民受益,年人均纯收入增加800余元,对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我市农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二)示范带动,交流提高,推动全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进程。
市科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绩效评估办法,指导“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获奖单位和个人做好工作记录,帮助协会、基地和科普带头人总结科普惠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积极宣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获奖单位和个人的先进事迹,使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扩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我市的影响。我市先后多次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到受表彰的单位进行参观学习,为我市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有利促进了农村科普事业的整体发展。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示范效应日益凸现。在受表彰协会、基地和个人辐射带动下,我市各县(市)区、乡(镇)、村创建协会、基地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申报、推荐工作较过去更为踊跃:仅今年,我市县(市)区科协申报、推荐106个协会、69个基地和60名科普先进个人,参加了我市向省科协申报、推荐农村基层科普工作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工作,我们通过认真筛选、严格把关,及时向省科协申报、推荐了2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9名科普先进个人,其中14个协会、24个基地和29名科普先进个人通过省科协考察和认可。全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先进个人呈现出健康向上的发展局面。
(三)以协会、基地为龙头,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以受表彰协会、基地为代表,有效拉动了县(市)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辛集市南张光优质红富士苹果基地、东陈优质葡萄基地、木邱、四七营百亩冬枣园、南苑科技园百亩优质桃基地等一批基地不断深挖农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大,有的甚至成为我市的龙头,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农产品品质也得到大幅提升,倾井皇冠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果品评选中获得了金奖,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木邱冬枣顺利通过省级无公害食品认证。在他们的辐射带动下,特色农业发展有了较大突破,生产跨区域拓展态势明显,销售渠道更为畅通,基地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我市组织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辛集市北瓦科普学校教育基地、无极县七级镇无公害蔬菜协会、正定县科技馆秦瑞强同志也因其在科普惠农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的认可,成为我市农村科普工作的一个品牌,我们相信,在受表彰协会、基地和个人的示范带动下,一定会有更多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出来,我市“科普惠兴村计划”一定会越走越宽,我市的农村科普工作和新农村建设也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