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科普信息 > 实时科普

李文平:引领菌业发展 造福万千乡邻

发布日期:2013-12-12 00:00   点击量:9728
李文平,男,汉族,1950年8月出生,河北行唐县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毕业,中专学历,中共党员,助理农艺师,原是乡农经管理员,现任行唐县食用菌协会会长。他领办农技协,热心科普,致力于科技致富,带领乡邻走上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艰难探索致富路。1996年,李文平从乡镇农经管理员辞职回到家乡行唐县西桥村,为了寻找致富路,先后搞过工艺品生产、农资经营,虽然有了一些收入,但成效不大。偶然的一次机会,听一个朋友说种植金针菇很有发展前景,为了考证这一项目的可行性,他随即到口头镇金针菇生产基地进行了考察。之后,又多次参加了省内外的食用菌研讨会,还到河北农大走访了省内的食用菌专家。经过多方考察,他发现,种植金针菇就是发家致富的好门路。于是,他投资5000元,购置了原料,在自己的承包地里搭起大棚,开始试种金针菇。当时,许多人持观望怀疑态度,甚至有人说他“不务正业”、“瞎胡闹”,因为在农民的眼里,农民只有种地,才是唯一的出路。然而,议论归议论,李文平觉得必须要干出个样来。
示范带动众乡邻。在制做菌种时,由于技术不熟练,借来的高压灭菌锅,因缺了水几乎爆炸,菌种全部报废;垒起的蘑菇棚因没有履行报批手续,需要拆除,当时真有点心灰意冷。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认准的路就一定要走下去。技术不过关,再钻研,菌种坏了,重新做。他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白金针菇长出来了。当一箱箱的金针菇被收购商拉走时,引来了众多乡邻的围观。1997年,当时一个村民叫李进香,42岁,父母年老多病,三个孩子上学,家境贫困,因此也经常被乡亲们看不起。李文平就找到他并答应教他学种金针菇,他满口答应。这招来了不少议论。李文平不管这些议论,帮助他购置原料,并帮助他拌料、灭菌、接种,甚至还给他借设备,有时还得给他垫钱,手把手的教技术,像管理自己的棚一样管理,金针菇长成了,一包包金针菇换来一张张百元钞票,乡亲们服气了。1998年有14户人家加入进来,1999年一下发展到108家,2000年全村400多户村民全部搞起了金针菇生产。当时,种蘑菇是种粮食作物收入的20多倍,户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最高的户纯收入可达10000元以上,仅西桥村一个冬季的收入就达到300万元,村党支部、村委会代表全村老百姓把一面写着“引导菌业开发,造福万千乡邻”的锦旗,敲锣打鼓送到李文平家。这种无形的力量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领办协会闯市场。一人富不算富,让行唐县农民都富起来,才是李文平追求的目标。种植户多了,他的工作量也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每天从早到晚至少要把村里各家的大棚转上三遍,一家一户的走,一棚一棚的看,这家该通风了,那家该喷水了,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晚上回到家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随着金针菇种植规模的迅速扩大,产销矛盾也凸显出来。为了把松散的单户生产变为有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引导菌业健康发展,1999年,在县委、县政府及县科协的关怀和指导下,李文平成立了行唐县食用菌协会,被选举为协会会长,并负责技术指导。
李文平先后投资70多万元创办了食用菌菌种厂,安装了高压灭菌锅炉,建立了无菌接种室,空调培养室,栽培示范棚。将制种技术无偿教给种菇户,菌种厂向农户提供优质高产的母种,种菇户自己做原种,每年为会员节省购种费用总计达20多万元。在注重产前、产中的服务的同时又抓了产后服务,为了方便大伙销售,李文平在西桥村筹建了一个专业交易市场;投资近万元购置了电脑,通过上网了解金针菇的供求情况,及时准确的为菇农提供销售信息。通过一系列的服务,行唐县生产的金针菇每年全部销售出去,无一造成积压。据初步统计,协会带动全县12个乡镇、126个村万余户农民种植金针菇,年生产以金针菇为主的食用菌产品2.5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全县种菇农户的年纯收入均增加了九千元左右。
热心科普办培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李文平就在县科协、县就业局的指导帮助下,举办了7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培训班上除了本县返乡农民工学习外,还吸引了邢台、衡水、保定及黑龙江、山西等外省返乡农民工前来学习,培训班为许多返乡农民工找到新的就业门路,缓解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
金针菇种植被行唐县列入扶贫重点项目之后,李文平组织协会技术人员到这些村进行义务指导,帮助他们新建食用菌周转棚。2004-2006年,共帮助16个贫困村新建食用菌周转棚436座,扶持贫困农户1430多户,当年建棚,当年受益,户均增收6000多元。
几年来,李文平累计为农户技术培训和讲课200多场次,现场技术指导、电话咨询不计其数,发放技术资料3.5万余份;还花3000多元购买了数码相机,将金针菇易出现的各种病菌害,拍成照片、制成展牌,让村民更容易、更直观的看到哪些金针菇得了何种病菌害,针对病菌害情况如何防治,减少菇农损失。
科技致富促就业。李文平的科技能人带动作用、行唐县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致富的经验,为不发达地区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闯出一条新路。这一现象引起了外界的高度重视。1999-2003年,李文平以协会为载体承担了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农村就业促进试点项目,项目实施4年中,使全县27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6000多人间接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增收100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民架起了一座通向致富路的桥梁,为不发达地区解决劳动力就业闯出一条新路。2000年7月,国际劳工组织组织亚太地区10个国家来行唐县参观农村就业促进试点项目发展情况。时任国际劳工组织(ICO)北京局长庄古、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时任河北省副省长郭世昌等部(省)、市、县级领导人多次亲临考察指导,并在亚洲地区进行了推广。
李文平同志的事迹,先后被《农民日报》,《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对李文平在带领农民创业致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他当选为石家庄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并被评为优秀人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省、市劳动模范,省、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市“百名创业带头人”, 河北省农村科普带头人,市管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石家庄市科协 赵翠春 行唐县科协 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