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市绿色农产品协会于2003年8月成立,现有会员118户,技术骨干8人,专职销售人员10人。辐射带动藁城、赵县7个村,蔬菜种植面积一万余亩。依托协会创办了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交易市场、农资门市、绿生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大棚葡萄示范园、育苗基地等。协会年销售会员硬果番茄400多万斤,黄瓜600多万斤,各类叶菜80多万斤,占会员蔬菜总量的70%以上,会员户比一般农户年均增收30%以上。给农产品找出路,指导农户搞好生产,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说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藁城市绿色农产品协会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成立协会销售队伍——让菜农卖菜不再难
2003年协会引进推广的硬果番茄受到种植农户的追捧。2005年硬果番茄种植面积达400亩,当时全村的蔬菜种植面积是1000亩,仅硬果番茄占就近一半。规模大固然是好事,但销售也成了大问题。2006年春天,硬果西红柿每斤5分钱,运到广州,一车还赔一万多元,客户们一哄而撤。当时占地10亩地蔬菜交易市场红彤彤的一片,全是西红柿。为了降低菜农损失,协会只好以每斤1毛钱开始收购,协会全体成员没白天没黑夜的打电话联系客户,还免费提供包装,免费装车。就这样连续干3天,销售80多万斤,大部分西红柿卖了出去,但还是烂掉了不少。协会及时总结,吸取教训,决心筹备自己的销售队伍。
恰逢此时,中德项目落户协会,项目办苏经理及时出谋划策,项目办魏荣同志亲自带领协会人员到山西阳泉、长治、太原等地考察市场,最终与长治、阳泉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现在,协会每年销售会员硬果番茄400多万斤,黄瓜600多万斤,各类叶菜80多万斤。由于协会收货量大、销售渠道稳定,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种植户70%以上的蔬菜都通过协会的销售渠道卖出去。
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让蔬菜种植提档次
落生村是两种两收或三种三收蔬菜种植模式,每年每亩收益稳定在八、九千元左右,能不能让蔬菜收益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了协会面临的新问题。协会会长李存良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了解到青县的蔬菜种植也两种两收,但每亩每年收入一万三千元。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强度低、投入少反而效益高?于是协会先后3次组织200多人到青县参观学习,决定引进超级大棚与多膜覆盖技术。协会先流转10亩地做示范,试验一次成功。多膜覆盖新技术使黄瓜定植时间提早25天,提早上市;超级大棚每亩节约土地0.045亩,节约大棚膜、水泥柱等费用约500元,两项技术促使每亩地增收三、四千元。目前,已推广1万多亩。
除此之外,协会还自主研究设计两膜一网一黄板技术。采用两膜覆盖,滴灌、沟灌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节水、节肥、节药,安全高效。同时,协会在河北省农科院土壤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还采用生物菌肥如EM原露、TV菌和鸡粪发酵,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生物复合菌肥,施用这种肥料后解决了土壤板结的难题,土壤得到明显活化改良。
协会先后与河北省农科院、荷兰瑞克斯旺种苗公司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引进黄瓜津优35号,这个品种抗病能力强、品质好、价格高,亩产比普通品种多三千多斤。几年来,协会研发引进新技术20多项,示范效应在周边村庄引起强烈反响,先后接待集体和个人咨询参观260人次,品种和技术推广到周边1万多亩蔬菜种植地。
生产标准化——让地里长出“绿色蔬菜”来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现在是“食以安为先”。近几年,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蔬菜产业的发展。为保证协会蔬菜生产安全,协会除了设立农资经销门市部,负责种子、肥料农药的采购供应,保证种子统一纯正、肥料农药符合标准,并制定适合本基地实际情况的黄瓜和番茄的技术操作规程,使会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生产实现标准化,还派出7名技术员每天下午逐个对协会的温室、大棚进行巡查,发现病情及时研究医治方案,并对会员用肥用药进行监督。
协会结合实际,独创了《蔬菜田间农事记录本》。详细记录会员的姓名及其种植作物的种类、品种、面积,定植、上市、拉秧的时间,每次用肥用药的时间、品种和数量,产品收获的时间和产量。会员都必须按要求认真填写,一户一本、一季一本,拉秧后将记录本交到协会备案。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很快准确的找到根源。有了严密的制度保障,2009年6月,协会的黄瓜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全国著名经济专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徐旭初到协会考察时,对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高兴地说:“协会的田间农事记录特别详实,非常实在,不是哄人的,这是其它协会和合作社所没有的。”河北省绿色食品生产办公室对这一做法也给予了特别肯定。
叫响品牌——让菜农抱上金娃娃
“河北菜,山东卖”,咱们河北省蔬菜“有名无牌”、“有牌无名”,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解决卖菜难、菜价低的问题,叫响自己的品牌,2009年6月,在中德项目帮助下,协会到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德桦”牌商标,并设计了自己的包装箱。但是印制一个包装箱需要5元钱,一开始很多会员不同意,协会顶住压力,用“德桦”专用包装,装上最优质的黄瓜,发往山西长治蔬菜市场,以每公斤高于普通黄瓜0.4元的价格批发,一炮打响,供不应求。这其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当第一车“德桦”黄瓜运到长治时,由于价钱高,采购商们持观望态度,无人购买。于是在卸车时销售人员故意将一箱黄瓜扔到地上,展现在采购商们面前的是一地色泽鲜明黄瓜,没有一根是弯的,且粗细长短基本一致。黄瓜讲究的就是“直和鲜”,客商们一看大吃一惊,几万斤黄瓜一抢而光。
为了保证“德桦”牌的最优品质,每箱都要检验。经过半年的经营,“德桦”在长治成了优质黄瓜的代名词,很多客户要求购买协会的包装,但是无论客户给出的条件多么优厚,都被协会拒之门外。“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在协会所有成员的心中扎下了根。协会年销售会员优质黄瓜360多万斤,每年创利润5万元左右。过硬的种植技术、良好的信誉、一流的质量、日益壮大的销售队伍,给会员年增收3000多元,实现了协会与会员双赢。
多元化经营——让会员效益最大化
由于落生村是老菜区,连年重茬,病虫害增多,菜农收益停滞不前。为了增加收益,降低会员投资风险,协会决定调整部分种植结构,多次考察后,协会投资70多万元,流转土地110亩,建设了生态葡萄示范园,每亩纯收入1.5万元,比种植蔬菜每亩多收入两三千元。
协会正在筹建越冬日光温室20座,为常年供应蔬菜奠定基础。协会还将建设大型养鸡场、沼气池,鸡粪直接流入沼气池,沼渣、沼液直接流进蔬菜、葡萄种植大棚,既安全环保又省工省力,努力实现会员效益最大化。
一件件实事给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协会及创办的合作社、基地等多次受到各级各部门表彰。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国家工信部等五部委“全国农村信息化先进单位”、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省农业厅“省级示范社”等多项荣誉称号。(藁城市绿色农产品开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