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对于苔藓的描述不胜枚举。不得不令人感叹苔藓的魅力和人气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大诗人王维笔下幽深空寂的世界令人回味隽永。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看似描写陋室的春意盎然,实为诗人不屈品格的写照,可谓以苔明志。
爱怜青苔的叶绍翁曾作《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种细腻的笔触也是令人叫绝。
诗人宋之问去幽林里拜访僧侣朋友,友人不在,他亦是细细描绘了当时所见,“房中无俗物,林下有青苔。”在他眼中,青苔和俗物是相对立的存在。而王昌龄见过的那个禅房更绝——“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闲寂的僧房只有苔藓才能爬得进去,借僧房之静来衬托苔藓所特有的静寂之美。而最令笔者神往的则出自李白的《白毫子歌》,其中“拂花弄琴坐青苔,绿萝树下春风来”一副洒脱行径,当下情境的美妙精微,言语所不能及。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出自清代诗人袁牧的《苔》,这一首在唐诗宋词光辉掩盖下的平凡小诗,就如苔藓一样,虽小而坚,以顽强的生命力,突破环境的重重阻碍,焕发青春的光彩。
小小青苔,从深山老林到文人居所,超乎尘外。一处隐秘居所,一方庭院,有了苔藓,就顿时有了灵气。与花花草草相比,它像一个不争不抢的配角,但谁也无法掩盖它的光彩,其独特光泽,细腻质感,方寸之间,令人心归平静。
了解苔藓植物较好的方法就是去户外观察和采集苔藓。在野外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苔藓的踪迹,岩石上、树干上等地方都可以发现苔藓。有着城市地衣美名的苔藓并不难寻觅,只要用心观察,在湿润的环境里,花坛、墙壁、石缝、树干、屋檐、瓦砾中,都能寻见苔藓的踪迹。在城市中常见的苔藓有:葫芦藓、白发藓、小羽藓、星星藓(砂藓)、地钱、立碗藓、青藓、珠藓、大灰藓等,我们就从上述品种开始发现之旅。
户外观察和采集苔藓也要寻找时机。天气干燥时,苔藓会根据环境自动休眠,为避免水分蒸发,叶片会闭合做自我保护,此时的苔藓可能呈黄褐色,不易辨别生长状况。所以雨后是采集苔藓的最佳时间,如果赶上连日下雨的天气,那简直是天赐良机。枯黄的苔藓也是可以采集的,它里面藏有可繁殖的孢子。将采集来的样本,修剪掉基质后喷酒精除菌,用塑料盒子闷养,放置到暖和的地方(有适当的散射光源处),不定时喷点水,过半个月左右,基本就可以重焕生机。
在采集苔藓时,尽量选择健康的苔藓。找到那些色彩鲜绿,颜色较为单一,形态完整的苔藓,先把整块苔藓挑起,铺在平面物体上,然后放进容器。处理时最好能挖到帶土层,这会大大增加成活率。
苔藓在野外生长非常容易,但在居家环境下,养护极为不简单。苔藓忌干燥、高温,需要阴凉湿润的环境,它比一般植物需要大量水,却不能水涝,一旦空气中相对湿度达不到80%以上,它很快就会枯黄。苔藓虽然耐荫,但生长季节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养护期间,除了及时清除杂草,每天多次喷水来调节湿度,还要将之放置于散射光线处或半阴环境中。夏天要防止暴晒,冬季要防止冰冻,最好放置于室内,温度不可低于22℃,最好保持在25℃以上,才会生长良好。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