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被视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本能,可是,我们究竟为什么需要睡觉?
“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一个现象,人类自古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睡眠和觉醒最初就被认为是适应大自然白昼和黑夜交替变化的结果。”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中心主任郭兮恒告诉《中国科学报》。
不过,上个世纪60年代,德国生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实验者被送到一个地下室,阳光被阻隔了,照明可以人为控制,实验者感受不到昼夜交替的现象,结果表明,他们还是按照大约24小时的周期有规律地起床、睡觉。
更有意思的是,此后,科学家在此基础之上还发现,在没有时间提示的情况下,实验者在一段时间过后,睡觉的时间每天都会推迟一些,直到出现昼夜逆转的现象,只是生活的周期并没有显著变化。
这时,睡觉和觉醒变成了一种内在的规律。而它之所以和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相符,郭兮恒解释,这是因为有生物钟的调节。
生物钟的出现是动物与环境交互的结果,它通过接收外界节律性信号,从而调节“内环境”,使之与环境协调一致。而生物钟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控制活动和休息的昼夜节律。可这样的生物钟到底存在于哪里?
目前,我们已知的是,以人类为代表的脊椎动物并不只有一个生物钟,在大脑内的交叉上核和松果体等部位至少有三个。因此,生物钟不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技能,而是与生俱来的。
不过,这不意味着生物钟是一成不变的,从电灯出现的那一刻起,人类的睡眠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杰·艾克奇发现,在人类进入电灯照明的时代之前,我们的祖先每晚睡眠都分成两个明显的阶段。所谓的第一段睡眠在太阳落山以后不久就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夜过后一点点,此后人会清醒一个小时左右,用来做祷告、看书、思索梦境等等,然后回去开始第二阶段的睡眠。目前,还没有用上人造光源的文明仍然保持着这样的睡眠方式。
但是,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时候,这种形式的睡眠已经彻底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人工光源的出现,让夜晚的工作或者娱乐活动大量剥夺了原本睡眠的时间,人们的生物钟也被迫作出了各种改变。
人工光源改变人类睡眠吗?
发布日期:2013-03-22 09:44 点击量: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