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科普资源 > 天文地理

我国元朝时期修建的“天文台”(图)

发布日期:2011-05-09 14:08   点击量:9993
  我国元朝修建了许多在今天可称之为“天文台”当代建筑,这些专用建筑为天文测量提供了极大便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司天台、大都(今北京)司天台、登封(今河南省登封县)观星台。

  1.上都司天台

  上都司天台, 是我国元代建在上都的国家天文台。至元八年(1271年)设承应阙官衙,称上都司天监或回回司天监。波斯人札马鲁丁为第一任司天监提点。据《元史、历志二》记载,至元四年(1267年)札马鲁丁撰进《万年历》并制造七件阿拉伯天文仪器、观测研究天象。当时司天台藏托勒密的《天文堂大成》、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等书籍。上都司天台曾是研究阿拉伯天文学的中心,在那个时代有着国际一流的水平。大科学家郭守敬长期参与其中的工作并绘制了中西结合的星图仪。

  2.大都司天台

  1279年春天,元大都司天台动工兴建,地址选择在大都的东墙下,也就是现在建国门附近。当时这里还是一片空旷之地。大都司天台是由郭守敬亲自设计的。它与太史院合为一体。里面的主体建筑叫“灵台”,上下三层,中层和下层建有围廊,最下二层是太史院官署,中层和上层则是司天台的主体部分。灵台的东西角还有印历工作局,专门印刷历书。由此看来,这个700多年前的天文台,不论是机构设置还是观测水平,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在大都司天台兴修的同时,郭守敬也立即着手创制了一整套天文仪器。他事先设计图样,并呈送忽必烈批准。郭守敬创制的天文仪器有12种。另外,他还创制了供野外天文观测用的多种仪器。这些天文仪器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郭守敬等人还根据天文观测资料,经过精密计算,于1280年正式颁布“授时历”,计算出一年约合365日24刻25分,而格里历与它比较,却晚300年。不幸的是,郭守敬制造的实物,于1715年被西方传教士所毁,现在陈列的八件天文仪器已是明清时期的古物了。只有这座古观象台屹立在闹市之中,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记载着蒙元帝国天文科学研究和伟大天文学家郭守敬的不朽功绩!

  3. 登封观星台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之一。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上现存较早天文科学建筑物,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牧业生产,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进行历法改革。首先,让郭守敬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经过几年的辛勤观测推算,终于在18年(公元1218年)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授时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12秒,与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但格里历是1528年由罗马教皇改革的历法,比《授时历》晚三百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期相比,《授时历》仅差26秒。

  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 “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观星台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测影以来测影技术发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史和建筑史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各种天文仪器:沈括浮漏,正方案,仰仪,景符,日晷,观星台现为对外开放的文物旅游景点。

  现存观星台创建于元朝初年,距今约七百年。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观星台系砖石混合建筑结构,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顶边各长8米多,基边各长16米多,台四壁明显向中心内倾,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征。台顶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时所建。台下北壁设有对称的两个踏道口,人们可以由此登临台顶。在环形踏道及台顶边沿筑有1.05米高的阶栏与女儿墙,皆以砖砌壁,以石封顶。为了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设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龙头状。台的北壁正中,有一个直通上下的凹槽,其东﹑西两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厘米。

  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下部为砖砌基座。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长条形,泄水池东﹑西两头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后可自灌全渠,不用时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为东西向长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
 
马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