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科普资源 > 物理化工

[图]剧情串起物理化学实验

发布日期:2014-03-31 00:00   点击量:6333
尝试科普剧
实验剧情默契配合
午后,朝阳公园索尼探梦一楼的咖啡馆里,陈晨和梁波又聚在一起。他们已经不记得为了新上演的科普剧这样沟通了多少次了。他们不会忘的,是在制作科普剧上,他们的合作已经超过了十年。
陈晨毕业后就来到了索尼探梦,现在是索尼探梦展馆企画二部企画活动科主管,从2008年开始,他负责剧目的策划和执行,设计科普剧中的实验表演;梁波是一家国际设计事务所的编剧,他的工作是围绕陈晨设计的实验安排故事情节,使得科普剧剧情跌宕起伏,能够一下抓住孩子们的心。
十多年前,索尼探梦一进中国后就开始了体验性科普教育,陈晨当时给小朋友们带来的是现场实验表演,做了两三年后发现效果不错,为了让这些实验更有趣味,他们就想做一个升级版的实验秀,想来想去,决定用剧情来包装这些实验。
以摸索的心态,2002年陈晨开始了第一次的尝试,将实验和话剧结合起来。
当年他们制作的话剧叫《美妙声音的魔幻传奇》,陈晨当时还是“演员”之一,他用生活中常见的吸管、杯子做实验,敲出声音,吸引了小朋友,然后小朋友看完话剧之后,再去索尼探梦的实验室照着剧中学的去做。
即便是属于尝试性的第一部科普剧,尽管面对的是“小小孩”,实验也轻松简单,但当时这部剧火爆了整个暑假。这也大大鼓舞了梁波和陈晨,此后,他们在不停的磨合下,每年都会推出一部童话科普剧。
在制作一部剧前,陈晨要先确定一个选题,然后和梁波反复讨论,确定哪几个实验能把科学讲透。“这些实验是科普剧基础中的基础。” 梁波告诉记者。
决定了所需的实验后,梁波就要考虑如何通过有效的剧情把它们串起来。比如,舞台上的实验需要杯子,这个杯子怎么上来又怎么下去,“你不能凭空上来一个杯子。”还有剧情如何通过实验解决第一个矛盾,解决后第二个矛盾接踵而来,这时又需要经过哪些实验来解决……一直到最后,这些都需要剧情和实验的默契配合。
现在还在这里演出的童话剧之一《智勇科学小神探》,就延续了索尼探梦童话科普剧的一贯特色,在逗趣精彩的表演之中,一些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让小朋友们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在这个故事中,最吸引人的三个主要情节:“消失的金币”、“镜子里的神秘影子”与“无字遗书的真相”接连上演。这三个离奇案件环环相扣,背后隐藏的却是三个趣味十足的科学实验。
陈晨告诉记者,“消失的金币”背后的知识点实际上是光的全反射;而“镜子里的神秘影子”则是镜面反射的原理;“无字遗书的真相”实际上就是化学实验:无字遗书是先用无色的氢氧化钙(澄清石灰水)液体书写成的,剧中的小侦探经过周密观察,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于是就以酚酞溶液进行喷涂,当无色碱性的氢氧化钙遇到无色酚酞溶液,鲜红的字体就在白纸上神奇地显现出来了……
每年一部剧
场场爆满年年第一
面对这些新鲜的科普剧,正处于好奇心爆棚的小朋友们,看见后都很兴奋。于是,在陈晨和梁波他们的精心策划和设计下,每一年暑期档的童话剧,场场爆满。陈晨说,每年的科普童话剧都有创新,每年的侧重也会不一样。
“如果今年侧重实验,那么剧情就跟着实验走;如果今年侧重剧情,那么就会在剧情的基础上安排实验。”
2003年,他们推出了科普剧《2103奇幻红色火星》。这是一部以空气为选题的科幻剧,讲述到了火星上空气不足时会出现哪些现象。陈晨依然记得十年前的这部剧为了情节需要,他特意做了一个气垫船,气垫船有四个气垫,启动后,气垫充满气就能在舞台上推着走,“包装成了一个火星车”。
梁波现在珍藏着从2002年第一部童话剧开始,为这些话剧设计的小册子,即便是以现在的审美标准来看,这些十年前设计的小册子依然充满了不落后于时代的艺术质感。
陈晨告诉记者,索尼探梦每年都会有“神秘顾客”的调查,对索尼探梦的所有现场活动进行评价,科普剧永远是第一名。
科普剧走过了十多年,他们精心策划的内容也惠及了更多的小朋友,使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索尼探梦里的一位员工,就是小时候因为看过这些科普剧并一直追随索尼探梦而来。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陈晨对于实验的设计不仅越来越有心得,还成了这里的“孩子王”,对于小朋友们的心理以及节奏的把握也是越来越有“威望”。梁波戏言:“小朋友闹哄哄的时候,陈晨老师上台一个手势就能让他们安静下来。”而对于负责编剧的梁波而言,他每年也要使劲学习,“好多科学我也得学。”
小白的故事
贝加尔湖之旅诞生
《小白的故事》和《小蝌蚪找妈妈》是自然博物馆常演的经典剧目。
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副主任郑钰曾经做过专门的课题研究。2007年,自然博物馆就已经开始做科普剧,当时叫做《小豆丁梦游奇遇》,以一颗豆子为主要人物,讲述它在梦境里遇到的各种场景,故事也随着豆子从慢慢发芽到开花一步步展开。在逐渐有了心得之后,2008年,因为一次考察活动,诞生了自然博物馆里经典的科普剧之一—《小白的故事》。
当时,自然博物馆和央视举办了一个名为“行知之旅”的贝加尔湖考察。在考察中,有着极大科研价值、唯一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的海豹—贝加尔湖淡水海豹,面临着被杀戮、被捕猎的危险悲催遭遇,给了郑钰极大的震撼。
回来后,作为成果展示,郑钰就把这个故事编成了科普剧《小白的故事》,不仅介绍了海豹的知识,也告诉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郑钰告诉记者,这个故事的剧情设计在4月的贝加尔湖的冰面上,告诉大家海豹产子的季节,在剧情展开后,会通过对白以及故事情节告诉观众,还在哺乳期的小海豹离开了妈妈们,即便被救助,也是活不了的。
最初的时候,出演这部科普剧的演员都是博物馆志愿者、俱乐部会员、馆内科普工作人员以及小小讲解员。后来,郑钰觉得,科普剧演出是以后博物馆的趋势,因此,为了给科普剧培养专门的小演员,自然博物馆还开办了一个戏剧培训班,第一期学员12个人。毕业后,作为成果展示,郑钰为他们改编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话剧,通过戏剧的形式讲述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特别重点讲述它跟鱼、螃蟹的区别所在。这部剧编排好之后,在自然博物馆大型活动“博物馆之夜”的戏剧周上进行了表演,新颖的形式受到了多方关注。
除了上演科普剧,这种新颖的形式还被用在了解说上。几年前,自然博物馆从国外引进了一期关于达尔文的展览,为了配合展览,郑钰设计和策划了戏剧导览,由工作人员扮演成达尔文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的样子,另外还请人来扮演达尔文的妻子、船长等角色,带着公众一边听讲解,一边通过表演了解达尔文一生的经历,这种形式在当时很受欢迎。
现在,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剧都是郑钰一个人来写,随着要求的不断提高,她也开始求助于专业人士,只是专业人士在时间上不能保证。郑钰希望能有更多有艺术素养的人加入到科普剧创作中来。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姜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