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问编辑:
Q: 我知道机器人是一个机器,但是它能做一些人能做的事情,有时候会产生“原来他们很可能是人”的想法。万能的编辑,你觉得呢?

编辑来答:
A: 咳咳,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小编求助了《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现在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有一种多腿的“扫雷”机器人,通过牺牲“腿”去踩踏并触发地雷而使其失效。但就在任务完全结束之前,操作员决定停止继续遥控机器人,原因竟是:操作员不忍继续看到机器人用仅剩的一条腿“拖行”的画面,感觉再让机器人失去最后一条腿过于残忍。这个例子表明,操作员已经对“扫雷”机器人产生了怜悯的情感。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也许没那么简单。
很多人可能会问,机器人说到底仍是个“机器”(machine),人们怎么可能对它产生情感联系?然而,实际上,人类的天性确实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机器人投射感情,因为人类习惯或倾向将会动的物体看作有生命的、自主的个体 。例如,如果让孩童观看一个向右移动的三角形,以及一个在三角形左侧但也同时向右移动的正方形,孩童会说出“正方形在追赶三角形”或“三角形正在逃跑”这类描述。这种天性并非错误,毕竟在演化过程中,把任何可移动的物体视为有生命者,有助于人类提高警觉,趋吉避凶。
对待家用机器人,人类的这个天性可能会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家用机器人通常都是“多任务”型态,像一个可以做许多事的仆人,也就是说,家用机器人呈现出来的动作更多,因此更容易赋予人类它是“自主活体”的印象;另一方面,则与人类与机器人的互动有关。一些研究发现,人类是否高程度地接受机器人、是否把机器人当成有生命的个体,关键不在于机器人的外形如何近似我们熟悉的生物,而在于人类与机器的互动有多密切。例如,当人类与机器人一起完成某些工作任务的时候,即使机器人的动作非常单一而且机械化,比起只是在旁边观看机器人做出相同动作的人类,与机器人“合作”的人类更容易把这个机器人视为一个自主的活体。
本文来源:中国科普网
本文URL:http://www.cpus.gov.cn/index/qa1/201410/t20141024_8459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