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科普资源 > 物理化工

嚯!还有猕猴桃糯米味儿的古城墙?!

发布日期:2022-03-31 00:00   点击量:3535
中国的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们历经成百上千年而完整地保存至今,这无不与其优秀的施工技术相关。古建筑在施工中会掺入少量“添加剂”,它们巧妙地与古建筑施工材料混合,并通过物理和化学反应来提高古建筑的强度、防潮、防老化等性能。不得不说,在古建筑中掺入“添加剂”之后,也相应增加了建筑瓦石、彩画、裱糊等不同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从而使这些文物能够历久弥新,流传至今。
糯米又称江米,主要成分为支链淀粉,化学结构式为(C6H10O5)n,其中C6H10O5表示脱水葡萄糖单位,n表示脱水葡萄糖单元数量。糯米不仅用于食品加工,而且在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二分,用糯粳米、羊桃藤汁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和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砌筑墓地、蓄水池等地下建筑时,用石灰、沙子、黄土按1:2:2混合,再掺入糯米、猕猴桃汁拌匀,即可建造出牢固不坏的建筑,而这种土,也称为三和土
此外,南京明故宫建造所用的灰浆成分中也含有糯米。明代学者吕毖所著《明朝小史》就反映了南京城在建造时,往砌筑砖墙的石灰中掺入秫粥(糯米熬成的粥)的过程。
在清代皇家建筑——惠陵工程的基础施工中也有灌糯米浆的传统做法,即把煮好的糯米汁掺上水和白矾以后,泼洒在打好的灰土上而后进行灰土施工。在第一次灰土施工夯实后、第二步灰土施工前,在拐眼上再洒两次水,第一次为7成水并掺有糯米汁,第二次为3成水,以利于糯米汁渗入灰土中。这说明,古代工匠充分认识到了糯米对提高建筑基础强度和黏结性能的有利影响。
20世纪末,故宫古建筑在维修工程中,发现了几处元、明时期遗留下来的旧房基础,基础中不仅含有石灰,而且还有白色米粒,且见风变硬,表面泛有一层白霜,抗压强度犹如现行标准砖。尽管没有证据证明白色米粒即为糯米,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人早已利用稻米类植物的黏性来加固地基。近年来,研究人员在通过对故宫内慈宁花园、长春宫怡情书史、养心殿燕喜堂三处位置的建筑灰浆进行取样分析后发现,这三处古建都包含了糯米成分,说明紫禁城建筑工程中运用了糯米材料。
来源:科普中国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