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机器人创意比赛
机器人创意比赛是基于每年一度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的主题与规则,组织在校中小学生机器人爱好者,花费6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课题导师或教练员的指导下,在学校、家庭、校外机器人工作室或科技实验室里,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智能机器人的创意、设计、编程与制作,最后以具体的机器人创意作品的形式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组委会举办的机器人创意比赛活动。
机器人创意比赛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与综合运用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激发创新思维潜能,提高综合设计和制作的能力极为有益。
2 主题:救援机器人
2.1主题简介
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于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1990年~2008年,我国的年均灾害情况是:危害波及约3亿人次,毁坏房屋300余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近9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左右。我们对2009年的汶川地震尚记忆犹新,2010年,又经历了西南五省大旱、玉树地震、多省洪灾、舟曲泥石流等等太多的不幸和苦难。
防灾救灾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针对自然灾害频发的状况,国家已经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救助体系逐渐成熟,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将救灾工作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历史上,人们应急灾害的手段一直很简陋。唐山大地震时主要靠徒手刨,用铁锹挖;汶川地震时有了更多的直升飞机、载重汽车、装载机、斗轮机等重型装备。不过,从另一个侧面看,在灾害信息获取的手段和营救装备方面仍然亟待改善。为此各国都在积极开发救援机器人,可以预见,救援机器人将逐渐现身灾害现场,加入应急救援大军的行列大展拳脚。本届“机器人创意比赛”的主题选定救援机器人,目的是让我国青少年更加亲近自然,关心人类家园的生存环境,发挥聪明才智,为应对灾难献计献策,在国家民族面临灾难时分忧解难。
2.2课题研究
救援机器人可以从“灾害”、“救援”、“机器人”三个关键词来解读。
救援机器人的基本功能是抵御灾害。因此,在课题研究阶段,参赛队需要注意自然灾害的多样性,区别不同救援机器人应用环境的不同特点,归纳出机器人的功能需求。针对不同自然灾害,归纳出机器人应该具有的结构特点、运动特性、功能要求、技术指标、技术关键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创意和新颖性。
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救援计划通常分为三个步骤展开:侦查、现场营救、善后处置。
机器人最适合在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被派往灾区的危险地段,借助无人侦察飞机、地面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完成对灾害现场实况的立体侦查,绘制灾情图表,监视和模拟灾情变化,将大量现场信息传回应急指挥中心,为准确预测灾情提供依据,为正确决策紧急救援行动提供信息支持。
在专业救援队伍开赴灾难现场后,机器人往往担当救援先锋的角色。在发达国家,消防机器人已经频频在火灾现场亮相了。消防机器人堪受高温烈焰,不惧怕危险品伤害,能够抵近火源,或查看火情,或喷洒阻燃剂或实施救援;当核安全泄漏或海上钻井平台泄漏事故发生时,唯独机器人能够承担起深入反应堆搜寻和截断放射源,或潜入深水实施油管堵漏的任务;在震后黄金72小时营救行动阶段,机器人虽不及人类或搜救犬的感觉能力,却能更有效地在废墟中穿梭,深入危险场所,借助生命探测仪在瓦砾堆下发现生存者的蛛丝马迹,从残垣断瓦的迷宫中将被掩埋者的位置反馈回搜救中心。
在善后处理阶段,机器人也同样有用武之地,在运送伤员、远程诊断与手术、术后康复、心理治疗、残肢功能代偿等环节均能够发挥独特的效用。
经过课题研究,充分消化理解主题后,就可以进入课题的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一定要让自己所遴选的项目研究内容和演示内容贴合主题,在此前提下,围绕自己最有心得的,或者最感兴趣的机器人(或机器人系统)作品形式抒发创意,表述创新;或者突显一个或多个创意点,借助机器人的介入,衍生出新的解决方案,使现有的方案得以改进。
3 比赛规则
3.1 分组
比赛按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分组进行。参赛队应该在赛前完成参赛作品的制作和搭建,届时携带作品赴现场,比赛的内容为展示、演示和评审。
每支参赛队的参赛人数为不多于3名学生和1名教练员(教师或学生)。学生必须是截止到2011年6月仍然在校的学生。在现场布展阶段学生队员和教练员均可以入场工作,但是在封场评审阶段教练员不得入场指导和参与问辩。
3.2 参赛作品的器材要求
参加本届竞赛的机器人作品,除不得选用污染环境、有害健康的器材外,原则上不限定参赛使用的器材。鼓励小学组参赛作品尽量利用平时课外活动的、现成的机器人器材套件开展设计和搭建,力求节省成本,避免比赛的成人化倾向。提倡在初、高中组参赛作品中一定程度采用自制器材,且机器人的创意、设计、搭建、编程应由学生独立或集体亲身实践和完成。
3.3 参赛机器人作品应该体现六个要素
(1)符合创新比赛的主题,正确体现机器人的内涵;
(2)在契合主题的前提下,机器人演示情节的完整性和创意的新颖性;
(3)科学性和一定的研究制作工作量;
(4)研制过程和作品成果均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5)注重机器人的外观设计、制作工艺、观赏性;
(6)规范的研制报告。
3.4 机器人创意比赛程序
3.4.1申报
机器人创意比赛参赛队应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即2011年6月15日前向组委会办公室提交申报资料,其内容如下:
(1)机器人创意比赛项目申报表;
(2)机器人创意比赛项目研制报告一份。该报告的文字与图表(外观图、结构图、原理图等)共计不超过5页,另附作品彩色照片、但数量不超过5幅;
(3)机器人动作演示的视频资料1~5分钟;
(4)项目研发所需材料清单一份;
(5)项目运行的完整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可以使用图形程序设计),使用的语言不限;
(6)除必须邮寄纸质版本申报表一份和视频光盘外,其它申报资料均以电子版本形式提交(通过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在线网站robot.xiaoxiaotong.org,以下简称网站)
(7)是否按时、完整、规范地提供上述资料,将作为申报作品资格审查与项目初评的重要依据。凡未达到合格要求者,将被视为初评不合格,而取消参加全国终评的资格。
3.4.2资格审查与初评
竞赛组委会和专家委员会将根据申报资料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审查与初评。其结果定于2011年6月30日前在网站公示。通过资格审查与初评的作品才被允许进入全国终评阶段。
3.4.3现场布展
(1)获得终评资格的参赛选手要为各自作品制作一块120厘米(高)、90厘米(宽,一律竖用)的作品展示板,供展示使用;
(2)各参赛机器人作品的展台面积不超过2平方米;
3.4.4机器人的组装与调试
在正式展示和问辩前,组委会安排一定时间段供参赛队布展、组装和调试作品。
3.4.5终评
机器人创意比赛的终评包括作品展示、公众对现场作品的评价和评审小组成员的现场问辩。
(1)公众评价:在参赛作品面向公众的展示、演示的过程中,竞赛组委会将随机组织部分公众对作品进行民意测验。公众评价对终评起参考作用;
(2)现场问辩:在终评的指定期间段内,所有参赛选手应在展台旁待命,以便接受评审小组的现场问辩。选手有5分钟的讲解与演示时间,问辩时间通常为5~10分钟;
终评是在综合初评、现场展示效果、公众评价、问辩表现的基础上,依据评分标准(见后),经评审小组集体评议后做出的,交评审委员会主任签字后生效。
组委会将在闭幕式上发布终评结果,并在网站上公告。
4 机器人创意比赛作品的评分标准
项目 | 细目 | 权重 | |
作品评分标准 | 创 意 | 1.新颖性、独立性、特色 | 25% |
2.与已有解决方案相比有一个创新点或多个创新点 | |||
3.在消化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 |||
目 标 | 1.目标明确,契合主题 | 25% | |
2.选题有新颖性和潜在的实用性 | |||
3.问题带有社会性和典型性,解决方案有可行性 | |||
工作量 | 1.立项的依据合理,结论可信 | 15% | |
完整性 | 2.作品申报的资料完整、按时、规范 | ||
3工作量.适当 | |||
4.主要由学生独立或团队集体合作完成 | |||
制作精良 | 1.作品结构合理、巧妙,用材得当 | 15% | |
设计 | 2.制作精良,外观形似与神似兼备,演示赏心悦目 | ||
3.解决方案得到数据支持或被样机验证 | |||
操作 | 1.现场操作娴熟、机器人动作过程完整,可重复演示 | 10% | |
表达 | 2.展板内容简明,版式富有创意,视觉效果好 | ||
3.陈述清晰条理,声情并茂,能反映对创意的深入理解 | |||
4.问辩思路清楚,结论令人信服 | |||
精神 | 1.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团结协作 | 10% | |
团队 | 2.每位选手均参与了项目全过程,掌握技术细节 | ||
3.项目成果由团队集体合作完成 |
5 奖励
按照高中、初中、小学的组别分别评奖。
一等奖-------20%,颁发金牌(和证书)
二等奖-------30%,颁发银牌(和证书)
三等奖-------50%,颁发铜牌(和证书)
6 其它
6.1关于比赛规则的任何修订,将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在线网站http://robot.xiaoxiaotong.org/上发布。
6.2 关于规则的问题可通过该网站的Q&A栏目答疑。
6.3 比赛期间,凡是规则中没有说明的事项由裁判委员会决定。
6.4 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裁判委员会对凡是规则中未说明事项,以及有争议事项,均拥有最后解释权和决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