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科普资源 > 科技生活

人类可以告别睡眠吗?

发布日期:2013-03-22 09:46   点击量:6209
对人类而言, 睡眠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而睡眠极限研究也一直是科学家们所热衷的课题。
 
目前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的最长不眠时间的纪录保持者是一位英国女性,时间为19天。而有研究人员参与并得到公认的是1964年的圣诞节假期,17岁的高中生创造的11天的纪录。
 
那么,在未来,是否有一种药物可以克服睡眠的习惯?郭兮恒给出的答案是完全否定的。
 
人们可以借助安非他命或者咖啡因等化学物质来保持清醒,但是事实证明,人类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可以完全取代睡眠的药物。
 
“这是因为药物只能让人在一段时间内失去困意,但是他无法代替睡眠的功能。”他解释,“如果大脑始终在运转而得不到必要的休息,伴随而来的就是生理机能下降,严重时出现精神错乱,甚至是昏迷。”
 
他认为,在自然界出现巨变,从而使动物进行重新进化之前,睡眠不可能消失。
 
当然,就睡眠本身而言是存在个体差异的,睡眠时间也不例外,每个人的必要睡眠时间并不都是7~8小时。
 
不过,对睡眠的需求与体力的好坏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个体需要什么样的睡眠,说到底是由个体基因决定的。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一位学者哈鲁特曼还曾试图找出睡眠时间与性格之间的关系。他曾登报征求每天睡9小时以上或者5小时以下的人,结果显示,睡眠时间长的人,浅睡眠所占的比例较大;相反,睡得少的人深睡眠时间较长。另外,他还发现,睡得少的人相对不会自寻烦恼,睡得多的人则相对会杞人忧天。
 
此后,学界有大量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睡眠时间短的人,大多是乐天派,他们工作积极,学习努力,事业上富有雄心壮志,对未来充满信心,属于“外向型”;反之,睡眠时间长的人,在工作上小心谨慎,喜欢穷思苦想,甚至有些吹毛求疵,喜欢发牢骚,容易沮丧,不过他们往往也爱学习,富有艺术创造性,属于“内向型”。
 
在郭兮恒看来,这种说法并不是严谨的科学定论,睡眠时间和性格之间不是必然存在因果关系。不过,他也表示,睡眠与性格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内向的、不善与人交流的,对自己要求较高的、不满足于现状的人,往往容易失眠,睡眠质量较差,一定程度上可能对睡眠时间的需求更大一些;而那些外向的、善于交流的、凡事都不往心里去的人,则睡得更好,因此,对睡眠的要求也许没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