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蛟龙”再探海

工作人员清洗回甲板的“蛟龙”号,盖上观察孔。本报特派记者 高博摄
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7月10日电(特派记者高博)今天“蛟龙”号开展了南海航段第10次,也是最后一次下潜,超额完成了第一航段的所有预定任务,采集到了冷泉区和海山区大量生物和地质样品。“蛟龙”号在“蛟龙冷泉”1号区的北部海区进行近底巡航观察,近底航行约6.6公里。这也是“蛟龙”号行程最远的一次。乘员为潜航员唐嘉陵、声学技术员张同伟和海洋地质学家周怀阳。
“蛟龙”号今天下潜的目的,是试图探索冷泉和特殊地貌。在4个小时的航程中,没有发现特殊地貌。乘员们看到的海底沉积物主要是陆坡地带常见的黏土,没有岩石。由于近底海流很强,不便于操作,“蛟龙”号没有采样。
今天“蛟龙”号定深定向自动航行了4公里。“‘蛟龙’号能够航行这么长距离,说明它性能优越。”潜航员唐嘉陵说,“操作了3个小时,我的手有点酸。假如没有自动驾驶系统的帮助,潜航员很难完成这么长时间的操作。”另外,今天“蛟龙”号开启“测深侧扫声呐”,测量了沿途的海底地形,该设备表现良好。
至此,“蛟龙”号顺利完成了本航段预定的“8+2”次下潜任务,目前正开往厦门锚地,准备二三航段的太平洋之旅。
《科技日报》(2013-7-11 一版)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