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科普资源 > 天文地理

蛟龙探海:中国科学家 满载而归

发布日期:2013-08-13 08:28   点击量:6621
 
 
王春生顺利出舱
 
 
 
白色海参
 
 
 
玄武岩
 
 
 
“蛟龙”号携带了沉积物插管、取多金属结核的小铲子和3个特制的生物诱捕笼一起入水
 
 
 
根部连着结核的海百合、海绵和紫色海参(从上往下)
 
 
当地时间8月9日7时(北京时间8月10日凌晨1时),“蛟龙”号在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详细勘查区,开展了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首次应用下潜,取得海星、柳珊瑚、海绵、玄武岩、多金属结核等丰富样品和资料,拍摄到鼠尾鱼、盲鱼、耳状章鱼、铠甲虾等种类丰富的大型生物。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随“蛟龙”号下潜至最大深度5268米,成为我国大洋科考中第一位下潜的科学家。
10时许,“蛟龙”号下潜至5200多米,开始海底作业。近3个小时后,“蛟龙”号取得了3只两个不同种类的海参、1只海星、1株柳珊瑚、2个底栖巨型原生动物、3种海绵(各1只)、1只海百合等海洋生物样品,以及6管柱状沉积物、5块玄武岩样品和数十粒多金属结核。
王春生激动地表示,通过此次下潜发现,海参在此区域属优势种类,海绵至少有8个种类;生物斑块状分布明显,在海盆区海参占优势,在海丘斜坡上海绵、海葵、珊瑚等固着生物较多;多金属结核覆盖率海丘斜坡高于海盆;海底微地形变化很大,未来开展深海采矿须提前进行微地形地貌调查;2000米以浅发光生物较多,3000米以深则稀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余建斌 图片: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