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上的岬角,也被称作“地角”,是陆地伸向海洋、河流、湖泊等的角状突出部,通常位于半岛的前端。如中国山东半岛的成山角、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等。那岬角是怎么形成的?地貌形态是怎样的呢?后文即将为大家揭晓答案。
岬角的形成原因
岬角一般与海湾相间出现,海湾—岬角海岸是侵蚀海岸的一种。
所谓海蚀作用,就是海水通过自身的动力(海浪、潮汐、洋流、浊流等)对海岸和海底的侵蚀破坏过程。如海浪、潮汐的机械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海岸地区,且侵蚀强度会随着海水深度增加而减弱;深层洋流和海底浊流则可对海底产生不同程度的侵蚀作用。
当海浪从深海进入海岸带后,会以拍岸浪的形式不断拍击岸边,这会对海岸造成冲击和破坏。数据显示,拍岸浪施加给海岸岩石的压力,每平方米可达上万千克。
所以,当海水拍在海岸岩石的裂缝时,就能够迅速的使岩石碎裂,强大的拍岸浪还可以抛掷岩屑甚至巨大的石块撞击海岸,这无疑是加速了海岸基岩的破坏过程。
此外,海水还有溶解作用,会使可溶性岩石组成的海岸受到溶蚀。这样一来,在物理破坏与化学溶蚀的双重“夹击”下,海岸就会支撑不住被破坏。
但是因为海岸岩石抵抗海水侵蚀的能力不同,从而导致坚硬的和断裂不发育的岩石常突出成为岬角,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就成为了海湾。
海湾—岬角海岸的地貌形态
从平面上看,海湾-岬角海岸线曲折且曲率大,岬角向海突出,海湾深入陆地。海湾数量多,但通常狭小,呈现各种奇特的形态。比如我国福建、浙江曲折岸线就是岬角岸段侵蚀、港湾岸段堆积的侵蚀—堆积相间的海岸地貌。
在侵蚀岸段常发育有海蚀洞、海蚀崖和海蚀平台等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堆积岸段则发育有沙(砾)滩、湖、沙嘴、沙坝等地貌形态。
当前,出于保护海岸的需求,人们还会修建人工岬角,即人工建造的从岸边伸向海中的海岸防护建筑物。它可以模拟天然岬角的功能,改变波浪传播形态,使波浪能接近于正向入射到达岬湾内各点,最大限度地减小沿岸输沙和海岸侵蚀,使岬湾内形成稳定的弧形岸线,从而保护海岸。
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一级教师王和意进行科学性把关。
来源:新华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