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科普资源 > 物理化工

碧波下的较量——核潜艇改变海战格局?

发布日期:2016-09-05 00:00   点击量:14364
(本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 本文出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6年8月刊,作者:苗若玖,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
退役的美国海军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
在20世纪50年代, 随着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而部分成为现实。 为了向凡尔纳的创意致敬,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它每隔数年才需要补充一次核燃料,不必像常规动力潜艇那样频繁地加油。
随着核潜艇的诞生,拥有强大武力的“超级潜艇”,不再是热门的科幻题材;但核潜艇给军界也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或更早的时候,潜艇必须浮上水面为电池充电,准备攻击时也要为了瞄准而上浮到能使用潜望镜的深度。在这两种情况下,潜艇都很容易受到敌军舰炮和反潜武器的攻击,而且由于水下的航速过慢通常难以逃脱。但核潜艇的核反应堆无需氧气助燃,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的动力。这使核潜艇无需浮出水面充电,还可以在水下长时间维持高速航行,即使被发现也比较容易逃脱。这就导致各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反潜战术迅速过时。
但任何行动都必然会留下痕迹,体量巨大的核潜艇就更是如此。核潜艇的动力装置,带给它高航速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噪声;而核反应堆散热带来的海水温度变化,也会成为一种间接的证据。于是,反潜和潜艇隐匿行踪的攻防战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科幻电影《超级战舰》里,外星飞船突然浮出水面并跃起
几年前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超级战舰》,就展示了一种“非主流”的海上索敌技术。在这部影片里,一个由5艘外星飞船组成的舰队,作为入侵的“先遣队”来到地球。但在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担任“天线”的那艘飞船发生故障坠毁;另外4艘飞船则落到美国夏威夷珍珠港附近,与恰好在此进行军事演习的美日联合舰队发生了冲突。这些“变形金刚”一样的外星飞船可以潜入水下,也能以半潜状态浮在水面上,并通过类似饿虎扑食的方式不断跃出水面,实现高速航行。它们干扰人类舰队的雷达,以掩护在夏威夷架设星际通信站的目标。
面对无法索敌的困局,一位日本海军军官提议,将探测浪高的浮标网的数据接入导弹驱逐舰的数据链。当外星飞船在海上“航行”的时候,每一次跳出水面和入水,都会带来明显的浪高变化,从而使舰上的导弹仍然可以瞄准目标。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战术也可以在雷达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探测敌军舰船的行踪。虽然它对于潜在深海的潜艇无能为力,但足以探测到水面舰船和处在水面或潜望镜深度航行的大型潜艇。不仅如此,运用“间接证据”思路进行反潜,曾有过一个更为精彩的战例。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战术也可以在雷达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探测敌军舰船的行踪。虽然它对于潜在深海的潜艇无能为力,但足以探测到水面舰船和处在水面或潜望镜深度航行的大型潜艇。不仅如此,运用“间接证据”思路进行反潜,曾有过一个更为精彩的战例。
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都会搜集关于对方核潜艇航行路线和部署情况的情报。有一次,一艘美国核潜艇刚刚回到母港,艇长就被告知航线信息已经被泄密给了苏联,但与潜艇有关的任何保密环节都没有发现纰漏。多年以后,美国人才知道,潜艇的信息是被苏联的海洋探测卫星发现的。这颗卫星观察到了海上浮游生物不寻常的富集,由此推断出水下一定有某种活动的热源,或者某种能搅动海水的装置,最终推算出了美国核潜艇的航迹。
新媒体编辑:郑楠
原文编辑:房宁
 
本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