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高质量发展亟需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与支撑力。为加快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联,阐明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从而切实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其创新驱动的本质,在创新过程中以新型劳动者、新型生产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的结合,通过在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上的突破,为生产力的提高带来强劲动力。
传统生产力的成熟与稳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标志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从依赖资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效率提升。在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过程中,生产力的转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也预示着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常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尤其是在技术层面对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既是对时代特殊性的响应,也直接满足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要求生产力的转型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居首位。对新质生产力而言,其亦如此。创新的核心地位在于它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而推动科技创新又需要新型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则通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从而促进了新技术、新要素等高质量生产要素的形成和应用最终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辩证看待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时应掌握生产力思维。生产力思维的新时代内涵包括从日新月异的现象中分析和确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因果关系和决定性作用的变动因素。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突出了生产力第一性的原理。生产力第一性原理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严格的逻辑一致性。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这一原则要求我们评估所有行动是否有助于生产力的提升,从而检验政策的真实效果。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迎来了历史性的新要求。首先,推动数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数据要素配套政策。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促进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加速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从而提升整个经济的效率和动力。同时,以新质生产力成为持续驱动力这一目标看来,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数字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劳动者素质与技能。在技术层面,这些新兴产业都是以数据为核心要素。数据的特性包括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被无限循环利用,其使用价值不会随着时间减少,也不会贬值。在经济层面,无形的数据要素涉及与数据产权相关的一系列治理问题,进而影响到与数据相关的契约结构和投资激励问题,在微观层面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在制度层面,要加速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必须加快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的落地。
其次,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马克思的观点中,生产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活动,物质生产必须人和人先发生关系,因而其具有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此处的核心逻辑对应以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促成新质生产力。这需要通过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的三大组成部分中,劳动力表现为一个重要的活跃成分,人成为关键性的驱动力,劳动者和劳动技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前置条件。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需求。这包括加强基础科学教育,促进跨学科学习,以及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训。
再次,坚持绿色发展策略,推进绿色科技创新。推进经济与社会向绿色和低碳方向发展,是构建新质生产力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历史前进过程中,我国正处于旧动力向新动力转变的关键期,迫切需要通过培养新动力来发展绿色经济。在提升质量与效率的变革中,亟需采纳新观念以促进生产模式的持续性和效率增进。推广应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的绿色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最后,推动国际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全球资源高效配置。朝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不仅有可能推动国内外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而且极有可能创新国际合作模式。新质生产力将通过扩展海外市场,促进全球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全球生产效率。面对脱钩和去风险的压力,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有利于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避免对单一市场或技术的过度依赖,确保产业链的稳定和安全。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合作平台,加强与各国的经济联系,促进互联互通,化解“小院高墙”的封闭局面,推动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并且,新质生产力将加速全球化进程,促进产业链、价值链的全球一体化,通过科技创新和高附加值环节的融入,推动全球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整合,建立更加强大和灵活的国际产业和价值链。此外,新质生产力将促进跨国企业网络的形成,通过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连接,企业可以更便捷地访问全球资源、技术和市场,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全球商业网络的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在应对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同时,采取一系列创新和有效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实现全球经济的互利共赢和共同繁荣。拥抱全球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加速促成新质生产力,同时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动力,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国际合作水平的重要因素。
(原文刊载于《上海经济研究》2024年第9期,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姜晓磊/摘编)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