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男,33岁,满族,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现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河北省骨科医师培训中心主任。
自参加工作以来,能积极增强自身的医学理论修养和提升科研能力,多次参加国内各级骨科学术交流会议,与广大的骨科届同仁进行经验交流。于2009年参加美国创伤年会并做8分钟大会发言。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不断积累专业知识,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四肢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治疗,主要从事距跟骨间韧带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以不断创新的思想指导科研,具备了敏锐的科研思路,以临床应用为科研的重点研究方向和最终目的。2007年12月和2009年5月,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名代表,参加了中法友好交流和中日友好交流活动,顺利完成访问任务。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2009-2010年度青年岗位能手”。为了不断提高科研素质,于2008年4月-10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进修,参与神经纤维瘤病的实验研究工作,从中学习到先进的实验方法,扩展了研究领域,培养创新的研究思维。2011年8月-2012年9月再次赴美,在克瑞顿大学进修学习骨关节肌肉损伤和疾病的临床康复,提高了自身的康复知识和技术水平,同时对美国的康复医疗制度和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至今参研课题11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科技厅课题3项、卫生厅课题3项。其中,作为第一主研人负责河北省科技厅课题《股骨小转子X线测量及临床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骨科放射学权威杂志《Skeletal Radiology》。参与完成的《膝内翻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及应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系列研究》获2007年河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胫腓骨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10年河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拇外翻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获2012年河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胫腓骨骨折的系列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微创治疗骨盆髋臼骨折脱位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获201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及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被评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获得“第八届石家庄市青年科技奖”和“第十一届河北省青年科技奖”。
在国内外首次报道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总结了其"三高"的特征;证实了CT和MRI检查可大大提高后踝骨折检出率;首次提出X线片上的"交通线"是提示后踝骨折的重要影像学特征,便于基层医生诊断该骨折;制定了这种骨折的分型标准、诊断程序和治疗原则。成果发表在创伤领域顶级杂志《J Trauma》和影像学权威杂志《Eur J Radiol》。该成果作为主要创新点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6完成人)和2010年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4完成人)。
首次报道了骶髂关节前脱位这种骨盆损伤类型,经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阐明其损伤机制,制定了分型和微创治疗方案,填补了国际空白。该成果发表在《Arch Orthop Trauma Surg》。
参与设计了骶1椎弓根轴位X线投照和置钉技术、参与研制了具有复位固定作用的微创可调式接骨板和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和导向器,解决了骨盆后环骨折和髋臼粉碎骨折难以有效微创固定的难题,该成果发表在《Injury》、《J trauma》杂志。这两项成果作为主要创新点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2012年,第6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3年,第6完成人)。
迄今共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英文论文7篇,其中5篇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作为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参与编写《临床骨折分型》、《临床创伤骨科血管损伤学》、《临床创伤骨科流行病学》、《骨科康复学》等5部书籍,参与翻译《骨科手术径路》等2部书籍。作为第1发明人获授权发明权利5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6项。
2012年被任命为河北省骨科医生培训中心主任。自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国内学习班9期、国际学习班2期,培训国内、外骨科医师二百余人,内容涉及创伤、关节、脊柱等多个专科。(学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