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科技人物 > 医学领域专家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孔卫娜

发布日期:2013-12-31 00:00   点击量:6685
 
孔卫娜,女,1980年7月生,中共党员。1999年9月,孔卫娜同志抱着对生命科学的热爱,踏入了河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的大门,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活。四年后,优异的成绩使她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名额,这也是对她四年刻苦努力的肯定。
孔卫娜同志在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动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铁代谢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就读研究生期间主要从事人体铁代谢相关疾病的研究。凭借着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执着,以及课题组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她很快就进入了状态。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使她逐步认识到人体许多重要的生命过程均有铁的参与,铁缺乏或铁超载都会对机体产生严重的伤害,引发血色素沉着病、贫血、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骨质矿化异常以及神经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其中,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更是高于西方国家。因此,她把自己的课题定位在贫血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治疗研究上。经过两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由于卓越的表现,2005年,孔卫娜同志开始提前攻读博士学位,这使她的课题研究得以延续和深入。几年的努力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她的研究结果相继在《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SCI影响因子:3.409)、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SCI影响因子:1.927)、《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SCI影响因子:0.535)、《自然科学进展》、《中华内科杂志》等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填补了此领域内国内外研究的空白, 为临床治疗铁代谢失衡疾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理论基础。此外,作为主研人,她参与研究的课题获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省级登记号20082778,成果水平:国际领先)及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省级登记号20082779,成果水平:国际先进)2项成果认证。2008年6月,她的博士论文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认可,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另外,因成绩优异,在2010年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中,她的博士论文获得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奖励。
2008年9月,孔卫娜同志在毕业的同年进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制药工程系担任教学工作。在这里,她遇到了她科研道路上的第二位恩师——柴锡庆教授。柴锡庆教授多年从事阿尔茨海默病(AD)的致病机理及相关治疗研究。而铁代谢失衡和AD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在AD患者病变严重的区域(如海马、皮层等)铁水平出现异常的升高,且脑组织内铁含量升高的程度与痴呆程度呈明显相关性。由于课题上的相关性,孔卫娜同志作为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借助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高校生物反应器与蛋白类药物开发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便利条件,在短短的四年时间他们的课题组就取得了多项成果。作为第一作者,她的论文相继在《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老年学杂志》、《生物物理学报》杂志上发表。《人类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空白,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基因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研究》项目获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省级登记号20102582,成果水平:国际先进)。此外,作为项目负责人,孔卫娜同志的课题《红景天苷对阿尔茨海默病脑铁超载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获得了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Q2012036。另外,作为第一主研人,她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81273983)以及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C2010001471)的研究工作。目前,她尚有多篇SCI文章和国内核心文章即将发表或正在整理中。